今年以來,我國重卡市場延續了去年下半年的高增長勢頭,產銷量突破70萬輛大關已無懸念。業內外一些企業看好國內重卡市場前景,紛紛向重卡領域挺進,重卡“新兵”向市場發起一輪又一輪攻勢,攪動重卡市場硝煙四起。
重卡新兵頻頻亮相
在眾多重卡新兵中,集瑞聯合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瑞重工)最受關注,集瑞重工采用了集中業內優勢資源聯合造車的全新模式。參與聯合造重卡的企業,是業內擁有雄厚實力的奇瑞、中集、玉柴、法士特和富華車橋,顯示出集瑞重工造“中國主流卡車”的決心。集瑞重工今年4月攜重卡樣車亮相北京國際車展后,在全國重點市場開展了頗有聲勢的巡展活動,為集瑞聯合重卡正式下線作鋪墊。此舉吸引了不少國內用戶和經銷商,該企業下一步的動向,受到業界廣泛關注。
在北京國際車展嶄露頭角的重卡新兵,還有山西太原長安重型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重汽)和山西大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運重卡)。在今年北京國際車展高調參展后,這兩家重卡新企業又攜主導產品在今年6月舉辦的太原卡車物流展上亮相,借助本地企業的優勢出盡風頭。
集瑞重工成立不久,華晨集團進軍重卡的消息不脛而走。就在業界紛紛質疑消息可靠性的時候,華晨集團董事長祁玉民公開表示,將全面進入商用車領域,包括研發4~10噸的中、重卡。華晨集團不久前與江蘇專用車企業英田集團簽約,共同在常州武進高新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輕、中、重型卡車生產基地。
在這輪重卡投資熱中,除靠摩托車起家的山西大運外,還有一些裝備制造行業企業。鄭州市將原鄭州紡織機械股份公司重組為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促其與當地從事汽車改裝的民企鄭州宏達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牽手,重點發展水泥攪拌車、自卸車、散裝物料車和半掛車等產品。
除此之外,最近還傳出廣西柳州五菱集團欲在廣西南寧造重卡的消息。由此可見,未來仍將有重卡新兵參與市場角逐。
投資熱背后有推手
縱觀這些重卡新兵,盡管企業背景不同,追求的目標卻很相似:進入重卡行業第一梯隊。
無論是奇瑞聯合中集、玉柴、法士特和富華車橋,還是長安重組山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全面發展不僅是整車企業的需要,不少零部件企業也有延長產業鏈,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愿望。在同樣的目標下,他們發揮各自所長,強強聯合造卡車。
“汽車產業投資規模大,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因此,地方政府非常樂于促成有意牽手的企業合作。”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譚秀卿說,在本輪重卡投資熱的背后,政府推動之手清晰可見。為使更多生產項目落戶本地,各地政府開出優厚條件,爭相吸引卡車企業在本地建廠。
以集瑞重工為例,該企業大手筆建廠,與安徽省及蕪湖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有關。相比之下,山西省、河南鄭州市以及廣西南寧市等地方政府支持本地企業發展的意圖也十分明顯。上述地區的地方政府大多有著做大做強汽車產業或將汽車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強烈愿望,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規劃中,不難看到大力發展汽車產業的內容。
市場格局或將被改寫
在公開場合,集瑞重工從來不諱言改寫行業格局的雄心。在其看來,擁有奇瑞的造車經驗、中集的專用車市場和玉柴等三大零部件供應商的配套資源,已經成功了一半。曾在集瑞重工供職的市場分析師楊再舜,將集瑞重工的優勢歸結為集團軍作戰。在諸多重卡新兵中,最有可能殺出重圍挺進行業第一梯隊。
楊再舜認為,重卡行業準入門檻看似很低,只要不缺資金,配套資源全部可以采購。但近年來法規的要求以及國內重卡技術水平已有大幅提升,早已過了靠拼湊組裝就能賺錢的時代。沒有持續研發投入和長期的技術積累,結果很可能像春蘭造卡車那樣曇花一現。
記者向國內主流重卡企業了解對投資熱的看法時,他們認為,重卡市場大量涌入新兵有助于促進行業整體進步,但打造完善的供應鏈和遍布全國的營銷服務網絡,非一朝一夕之功,進入行業第一梯隊不是三五年就能實現的目標。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國內重卡企業已達28家,前十名企業的銷售集中度為83.09%,前五名為95.47%。由此可見,重卡新兵若想從老企業擁有的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將要付出巨大努力。正如中國重汽總經理蔡東所說:“作為后進入者,在別人已經打拼多年的領域跑馬圈地,有相當大的難度。”